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光圈與景深的關連性

前言:
這篇主要針對一般朋友對於相機設定的疑惑
由於並不是大家都念過光學 所以下面不提任何公式 也沒有任何的光學圖
此外這邊不討論散景的成像與特性 如果有需要在另外解釋
這邊主要說明的是如何拍出清楚成功率又高的相片
如何才能得到清楚的人像但又有散景呢?

如何設定才能讓範圍內的被攝影者都清楚呈現?

如何設定才能讓人和景都是清楚的?

如何可以讓整個前景到遠景都清楚拍下?

如何避免拍出前景模糊的照片?(不用懷疑真的是焦距算錯orz)


理論基礎:
基本上大多的朋友都希望可以拍出有前景深的照片
但是我們要如何設定相機 才能不容易失敗又可以拍出前景深呢
首先是瞭解自己手上的相機 每一種不同的相機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其次要盡可能的使用較大的光圈 但為什麼說盡可能呢
因為並不是光圈開到最大永遠都是好的 可能會導致對焦區過淺 連主角都不清楚

大家不需要瞭解公式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因為就算你看的懂 拍照前也沒有時間讓你拿出紙筆計算
很多光線或是笑容都是稍縱即逝 過了就沒囉
第二個是因為網路上有很多很完善的計算網站 所以根本不用自己手算太慢了

Depth of Field Equations
這是換算公式有興趣的人自行參考囉

Depth of Field Calculator
這個網站可以輸入我們的相機型號和鏡頭焦段以及拍攝距離
計算出當前的景深範圍 但這還不是最好用的 適合進階者查詢

Depth of Field Table
這才是真正好用的表格 和上面一樣輸入相機型號還有鏡頭焦段
接著會幫你列出各種光圈大小和拍攝距離的景深關係
他可以最快速的幫助我們瞭解今天要設定的光圈大小
下面我們簡單的教大家怎麼看這張表
真的不想看也不想懂也沒關係請直接跳過
(單眼使用者請從"可換鏡頭隨身相機"開始)
下面我會說明各種相機的基本設定方法

範例解釋

首先請看紅色的箭頭部分 越右邊越下面拍照的清楚範圍就越大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照的東西清楚的部分多一點 就要離拍的東西遠一點或是光圈設小一點
而我們最常碰到的狀況又分下面三種:

  • A人像攝影
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拍的很美 但是到底要怎麼拍呢
首先要瞭解的是 人體的寬度大約15-20公分
如果希望人的臉部五官都可以清楚 請至少讓對焦區有10-15公分
而這條區域就是死守10-15公分的距離設定的
如此一來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所需的距離或是光圈設定

  • B紀念照(人帶景)
那如果我和朋友出門 希望可以風景和人都很清楚要怎麼辦呢
這時候要把持另一個原則 就是讓對焦的最遠距離在無限遠處(∞)
所以這條區域就是死守這個原則
這樣一來不管你照的是美國大峽谷 還是台灣海峽 一定都清清楚楚

  • C風景
如果是風景照的話 又要如何讓拍攝的畫面都很清晰呢
這時候因為對焦大多在很遠的地方 所以最遠距離基本上都沒問題
因此要注意另一個問題 就是最近的物體反而不清楚(可能是樹)
我們要儘量讓最近對焦距離低於5公尺 這樣大多的東西都可以很清楚
除非你正前方有個很近的物體 那就依照那個物體去找你要的區域

看完這邊覺得很混亂都看不懂也沒關係
下面我們會按照相機類型說明 只要選擇你的相機種類就可以瞭解囉
(單眼使用者請從"可換鏡頭隨身相機"開始)


相機分類:
下面的圖是目前常見的相機感光元件類型 也是我們對相機的分類依據
所謂的感光元件就是以前的底片 但會有各式各樣的大小和形狀
而感光元件的大小又會影響到我們的景深範圍
越大的感光元件景深越淺 越小的感光元件景深越深
接著我們就按照分類來做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S-C


隨身相機:
在台灣買到一萬元以下 沒辦法手動設定的相機基本上都算在這一類
型號太多不逐一說明 但可以知道的是此類的相機感光元件多為1/2.5"
由於感光元件太小 所以基本上很難製造出很淺的景深 除非很近的情況
最簡單又常見的例子就是iphone(當然這種感光元件更小了)
一定要很近的距離才會出現模糊的背景
因此如果你是拿這類相機就不太需要擔心拍照的範圍不夠不清楚囉


全手動隨身相機:
這類相機最近非常的熱門 包含S95/100, P300/310, GRD3/4, XZ1, LX3/5等等都歸在此類
感光元件多為1/1.7" 所以也不太需要擔心景深太淺的問題
只有近拍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即可
建議平常都用光圈先決直接光圈開到最大
除非發現快門非常的短 例如低於1/500S 可能會造成畫質劣化
(牽扯到感光元件曝光問題 類比數位雜訊還有TG控制精確度問題不在此討論)
此時才需要試著將光圈縮小降低快門 防止此問題產生


可換鏡頭隨身相機:
此類最紅的就是GF1/2/3, NEX3/5/7, P1, EP3等等
這邊開始大家要能區分兩個名詞:鏡頭焦段 v.s. 實際焦段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鏡頭標上的焦段都是在Full Frame的感光元件下所測得的
那碰到感光元件大小不同怎麼辦呢 就必須利用廠商提供的Crop Factor(CF)進行換算
以GF為例 CF=2 也就是說當鏡頭上標示14mm時 實際上拍攝的焦段是14x2=28mm
而我們查詢對焦範圍時一定要記得使用實際焦段 而不是鏡頭上標示的焦段喔!

  • A人像攝影
28mm f2.5 → 0.5m以上
84mm f5.6 → 1.8m以上

  • B紀念照(人帶景)
28mm f8.0 → 人離相機3.6m以上,對焦在8.0m遠的地方人也會很清楚
雖然聽起來很弔詭 但因為這類相機的鏡頭限制
利用公式換算確實這樣的拍照技巧會得到最清楚的照片喔
(如果要直接對人對焦的話要退更遠風景才有辦法到無限遠都很清楚喔)

  • C風景
28mm f8.0 →8.0m以上
這邊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 找不遠不近的地方對焦就對了
如果真的對焦在無限遠處 反而會造成近處的東西都模糊
這也就是為什麼拍星空或極光的時候我們會將焦段先轉到無限遠
在往回退轉0.5cm左右的手感 因為這樣才不會造成前景糊掉


ASP-C單眼:
無論是Canon或是Nikon只要是三位數或兩位數的機身都是此類型的相機
而這類相機一般的CF為1.5~1.7之間 記得要換算喔!

  • A人像攝影
28mm f2.8 → 1.0m以上
50mm f2.0 → 2.0m以上
50mm f2.8 → 1.5m以上
70mm f2.8 → 2.5m以上
200mm f2.8 → 6.0m以上

  • B紀念照(人帶景)
28mm f8.0 → 人離相機2.7m以上,對焦在5.5m遠的地方人也會很清楚
28mm f8.0 → 5.5m以上
28mm f11.0 → 人離相機2.0m以上,對焦在4.0m遠的地方人也會很清楚
28mm f11.0 → 4.0m以上


  • C風景
28mm f5.6 → 8.0m以上
28mm f8.0 → 5.5m以上
28mm f11.0 → 4.0m以上
建議可以的話直接開到f8.0或f11.0 在小則不建議(要看鏡頭等級否則畫面也會劣化)
因為這樣就算對焦在很遠的地方 也不太需要擔心近距離的物體會模糊


Full Frame單眼:
無論是Canon或是Nikon只要是一位數的機身都是此類型的相機
FF相機不用換算CF請直接對照焦段就可以了

  • A人像攝影
28mm f2.8 → 0.75m以上
50mm f2.0 → 1.5m以上
50mm f2.8 → 1.2m以上
70mm f2.8 → 2.0m以上
200mm f2.8 → 5.0m以上

  • B紀念照(人帶景)
28mm f8.0 → 3.5m以上
28mm f11.0 → 2.5m以上


  • C風景
28mm f5.6 → 5.0m以上
28mm f8.0 → 3.5m以上
28mm f11.0 → 2.5m以上
建議可以的話直接開到f8.0或f11.0 在小則不建議
(要看鏡頭等級否則畫面也會劣化)
因為這樣就算對焦在很遠的地方
也不太需要擔心近距離的物體會模糊


總結:
最適合我們直覺照相的仍然是Full Frame的相機
因為確實傳統的35mm就是依照這個規格來設計的
所以在這樣的系統下可以得到最直覺的操作
如果是ASP-C就已經有小小的不便了
為了風景或人帶景的部分 就必須小心處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我明明有對焦 但照片就是不清楚
這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相機的錯 只是沒有搞清楚對焦的清楚範圍
尤其是好的鏡頭很多人會光圈開到最大 結果就是風景通通糊掉
以28mm f2.8在ASP-C來說 人必須站超過15m才能到無限遠都是清楚的!
不相信的話請大家照著上面的數據實驗一下
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信對拍照會有很多的幫助

祝大家都可以找到屬於你要的景深和感覺囉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五月雪

四月的尾巴,漸漸開始下起了雪
沒有冬季的冷,但確有心的暖

























##ReadMore##
我不認為桐花適合太多的嬌情
她需要的只是一份依靠,如此而已


























來生有緣在相會,屬於妳我的雪
 

























其他照片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畫面的律動

拍攝音樂會的難度並不亞於所謂的人像外拍
室內表演場有許許多多的限制 
無論是燈光還是時間
甚至是對於場地動線的熟悉度
另外一點最重要的其實是對於音樂的敏感度

一般的攝影不外乎注重畫面的凝聚力 音樂會演唱會也一樣
但是因為台上演出者會隨著音樂做出律動或是不同的情緒表達
最簡單的就是臉部表情與細部的嘴型變化 這會決定照片的張力以及平衡度

這不是設備的好壞或是構圖的敏銳度可以解決的
或許有人說可以利用連拍來達到一樣的效果或目的
但在後製的時候沒有現場的音樂和氣氛
面對無束的連拍畫面只會讓人感到更加的無力
甚至可能因為一瞬間的煩躁感而挑出最糟的一張

畢竟我們都只希望留下永恆的美 而不是八卦雜誌的版面



























清大100週年校慶音樂會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司馬庫斯的夏天

司馬庫斯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雖然他在新竹 可是卻要開四個小時的車
雖然他在台灣 可是兩天卻像一個星期一樣長

一樣的緯度 不一樣的空氣 這就是司馬庫斯

第一次開車開到暈車 只因路不平
第一次為了一個瀑布 差點回不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享受那份陽光那份空氣
還有第一次直接喝溪水

真的很推薦沒去過的大家
一輩子真的應該去一次
唯一要注意的是 別騎車 要穿登山鞋 要戴帽子乾糧
如果你準備好了 快出發八:)
























其餘照片在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oboe.chu/PcAGeD#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相機,不能替你加分

在數位時代逐漸步入成熟階段,產品價格也不斷下滑
相對的也越來越多人擁有,擁有,但只是擁有

過去,看到背著單眼的同好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現在,卻令人怯步而不敢輕易靠近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帶著遮光罩,卻根本沒有正確使用
如果多一個塑膠環來阻礙焦段調整,請問有何意義
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有垂直握把,卻根本沒有直拍
如果當你直拍的方式跟沒有垂直握把相同,那何必花這筆錢
相機的配件都有他的意義存在,不是好看的
任何東西也都一樣,就如同宮崎峻所說的,自以為是
不要以為拿著他,你就可以成為大師

我不愛討論這隻鏡頭有多貴有多好
好的器材充其量只不過減少我們的負擔,例如變形或紫光
我不愛聽到別人說你的相機有多好
好的相機只是更重的負擔,如果人家稱讚的是你的相機而不是作品

我很喜歡朋友們對照相有興趣,進而想要擁有他
但別忘記了,相機不是拿來擁有的,而是拿來使用的

如果帶著單眼只是讓你自我感覺良好,那這些重量省省吧
如果你對自己的技術沒有信心,請你乖乖的拍RAW檔回家學習調整吧
如果你不想練習也嫌麻煩,那還是請拿起你的手機用力拍吧

一台大家口中的好相機不代表好照片
好的照片來自使用者對環境的感受以及接觸
我並不覺得用5DMark2拍出來的照片比S90或LX3高級
甚至有時候小相機能拍出更令我驚豔的畫面

如果你覺得拍不出心中的畫面,請多花點時間翻翻相機的使用手冊
不管你看多少攝影技巧的書,都敵不過一本操作手冊